本站公告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雁过留声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与学 > 教学论文

数学课堂中的“数学化”

时间:2014-08-18 23:09:50  来源:  作者:  本文已影响:
成“新”任务,启发他们的创造性,甚至还要教给他们一些多元的解决问题的原则和策略。在这些阶段里,师生还要对解决问题的不同方式、方法以及如何发现不同的观点、论据和答辩进行细致的讨论,对学生的口头成果进行细致的推敲,判断学生数学化过程中的各种要素是否合适。
  3.正确对待儿童的“错误”
  在书面测验、家庭作业以及课堂回答时,儿童常常会出现一些“错误”。教师应当把这些“错误”看作是师生在积极参与和共同建构过程中必然伴随的现象,是学生“入门了”的积极信号,而不是把它当作必须马上删除的偶发事件。教师应对这些错误认真研究,找出错误背后的心理因素或社会因素的原因,必要时还应为学生提供一些对照性的经验,引导学生把建构过程深入下去,最终高质量地完成数学化。针对个别“难教的”学生,教师还要分析他们的各种叙述、练习和训练,认同他们即便是胡言乱语但有积极意义的结论,并以此为基础逐步改善他们的“习惯模式”。
  4.重视课堂中的文化因素
  在课堂中,教师容易对学生的数学化行为严格要求,而对教室内的文化因素相对轻视,而这常常成为导致一些学生数学问题的根本原因。教师和学生在教室中所做的一切共同构成了这个数学化班级特有的文化,这种文化包含了教师的特性、学生的特性和正在出现的“数学化”的特性。这种文化的形成需要两方面的动力支持;师生间的互动、生生间的互动。教师应从这两方面入手,在课堂对话中展开明确的“意义协商”,并附之以学生日常行为的例子,同时为学生间的讨论和解决“自组织”的问题创造机会。
【参考文献】
  ① Leslie  P.Steffe&Jerry  Gale.Constructivism  in  Education  Lawrence,Erlbaum  Associates,1995.
  ② 石循忠《数学创造进入课堂——数学“再创造”的教学策略》(《数学教育学报》1999.4.)
  ③ 陈宏瑶《数学知识应用的教学初探》(《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1.1.)
  ④ 刘祥伟《对弗赖登塔尔“数学化”的再认识》(《重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2.)


上一页  [1] [2] 

上一篇:分析初中数学优质教学的探析问题 ; 下一篇:一节数学课的启迪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百度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谷歌
栏目更新
淘宝
栏目热门